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升学动态 优秀毕业生

优秀毕业生

领科不仅希望学生进入世界名校,更希望学生成人、成才、成大器。

2021年
上海校区-尤锦程
上海校区—尤锦程
牛津大学工程专业

他性情温和,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学生,是同学的小老师;他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对待学习有一股钻研到底的精神;他脚踏实地,精进不休,着眼于当下的学习,放眼于未来的成长。他是被牛津大学工程专业预录取的,2021届领科优秀毕业生尤锦程同学。

图片4

录取学校:

牛津大学

学术成绩:

IGCSE: 数学A*、中文A*、物理A*、化学A*、经济A*、计算机A*、地理A、ESL A、EFL A;

AS level: 数学a、物理a、化学a、经济a、

A Level: 数学A*、高数A*、物理A*(pending)、化学A*(pending);

竞赛获奖:

2017、18、19 UKMT Senior Math Challenge Gold

2019 Euclid Mathematics Contest Global Top 20%

2021 ARML Silver/National Top 20% Teams

2019 PhysicsBowl National Top 20%

2020 BPhO Round 1 Top Gold

2019 VEX China National Robotics Challenge 

Tournament Champion;

Skills Challenge Champion

从编程到工程是水到渠成的

两年前,由尤锦程同学和其他几位领科学子组成的领科代表队站在了2019中国VEX机器人国际学校联赛总决赛的冠军领奖台上,并直接晋级2019 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

冠军的背后是无限的热情和努力。这支冠军代表队是我校首批学习VEX机器人培训课程的同学。从2018年1月开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冬令营、常规课程、暑期夏令营、寒假集训等课程活动,经过整整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最终走到了2019 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的赛场上。

在团队里,尤同学主要负责编程,如调自动程序和手动程序的部分。他说:“小的时候,积木是我最爱的玩具。后来,我又迷上了玩机器人。到了初中,出于对机器人的痴迷,开始学习编程。2017,在领科读G1的时候,开始正式学习计算机课程。恰好此时,加入了学校刚成立的VEX机器人社团,有了一个系统性学习VEX知识的机会。每周六、周日,都会去上海交通大学进行VEX机器人课程的培训。让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从硬件到算法,从电路到程序,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理解程序语言的逻辑结构。”

在走向世界舞台后,这支战队并没有停止努力的步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尤同学说:“对于我来说,从玩VEX到选择工程专业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学习了VEX和参加了多场比赛后,加深了我对工程学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份真实且生动的文书素材,展示我对工程的认识和兴趣。”

在自由中,我学会了选择和自学

在追梦路上,尤同学一路学习一路成长,最终不仅成功斩获梦校,还学会了选择,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尤同学说:“从体制内初中一下子转到自由的国际学校,我挺不适应的。在领科,一切都要自己去选择、做决定,小到参加什么社团,大到选修什么课程。比如说,一进入领科,我们就面临着选课。摆在面前的这些课程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这些课程到底是什么内容,对升学和成长有怎样的帮助,我对它们的了解很少。再比如,在G1的时候,我出于兴趣参加了好几个社团,像创客空间、3D打印、VEX机器人等。在经历了多种选择后,我对待选择会更加慎重,在选择之前会做一个详细地调查,也在选择中去判断、思考。”

尤同学还说:“国际学校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家需要课后提前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而且分数也不是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拿学习VEX举例来说,它不仅是锻炼综合能力的课外活动,也是夯实课内基础知识和拓展课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自挑战,要完成挑战,则需要不断地编写新的代码,不断地调整机器地搭建,反复地调试。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瓶颈,则会返回教材查找知识点,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解决。现在的我,可以快速学习一门新课程。当拥有了自学能力后,我便可以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突破自己的知识面。”

一定要重视IG成绩

今年拿到牛剑预录取的同学都提到这么一段话:“当所有申请者的预估成绩都很好的时候,那么,你不仅要有出色的A Level成绩,还要提供不错的IGCSE成绩,成为那个始终如一都优秀的申请者,这不仅能证明你有不错的学习能力,也能直接体现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术精神。”

然而在今年的申请中,有不少A Level成绩很好且文书写得也很不错的同学最后留下一了些遗憾。为何会如此呢?尤锦程同学对此做了详细的解释,以前大家都觉得申请英国大学只须提交A Level成绩(AS成绩和A2预估成绩)就好,在IG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到AS阶段再努力一把也不迟。然而,为了在申请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建议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重视IG阶段的学习,决不能让IGCSE成绩拖了后腿!

另外,IG阶段的学习对之后的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IG阶段学得多学得好,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数学和英语(A Level的数学要比IG的难不少)。对于想要申请工程专业的同学,不管有没有选修计算机课,都可以自己提前学点编程,毕竟大学的工程专业是要学计算机的。

尤锦程同学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已经懂得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在中学阶段,他尽力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事,认真学好眼前的知识,努力追求思维和精神的成长。我们相信具备这样智慧的他一定能够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了解更多
上海校区-倪时佳
上海校区—倪时佳
牛津大学化学专业

她气质如兰,温婉如玉,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她认真踏实,勇于实践,喜欢独自待在实验室里探索化学的奥秘;她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在UKMT、UKChO等国际竞赛中均取得亮眼成绩。

她是被牛津大学化学专业预录取的,2021届领科优秀毕业生倪时佳同学。

图片3

初中学校:

上外附中东校

录取学校:

牛津大学

学术成绩:

IGCSE:物理A*、化学A*、英语A*、经济A、中文A;

AS level:数学A*,物理a、化学a、生物a;

雅思总分:7.5

竞赛获奖:

数学:2019年UKMT金奖

物理:2019年BPhO Physics Challenge金奖

化学:2020UKChO金奖

生物:2020BBO优秀奖

化学社助我确定专业方向

牛津大学官网明文写着它的录取准则:凭学习成绩和对所选专业的热情录取最聪慧、最优秀并乐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获取良好的学习成绩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所选的专业充满热情却非易事。如何才能对一样事物始终保持热情呢?倪时佳同学揭晓了这个答案。

她说:“真正的持久的热情来自于内心的热爱,即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大多数的兴趣和好奇心都是暂时的,只有经过诸多挫折和困难后,才能确认自己对那一事物是否是真的感兴趣,愿意用很长很久的时间去探索它。就拿个人来说,在初中时期我对化学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刚入学领科时,我便笃定今后选择化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国际课程的化学与国内的很不一样——我深深地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我们在初中阶段早已习惯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走进实验室,通过亲自做实验去论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导致我们会认为学好化学只需要背诵记忆书本上的知识。”

她又说道:当我对化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化学,是否今后能够坚持一直与化学相伴。为了确认这点,我加入了学校的化学社。入社不久,我便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么享受一个人待在化学实验,摆动着各自玻璃仪器,研究着化学现象背后的秘密。

在化学社我做过最夸张的也是我至今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实验,是一个用到浓硫酸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我第一次亲自接触到腐蚀性很强的浓硫酸,也是我在化学社唯一一次没有成功的实验。记得实验开始之前,我害怕到手都发抖。硬是把一个操作步骤并不复杂的实验,从下午三点多做到近五点。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我反复做了很多次,最后依然没有成功。后来,我与老师讨论了这个实验,请教老师帮忙分析实验背后的原理或者是否我在实验步骤中是否存在操作失误。经过与老师的一番交流后,我确定了理论和操作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没有成功,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考虑到实验环境中的湿度。虽然这个实验失败了,但不仅没有打消我对化学的喜爱,反而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科学严谨,什么是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来说,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理论学得再通透,没有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等着我的只有失败。

因此,我想送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如果你们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化学成绩,但不确定自己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强烈地热爱这门学科,那么,你们可以走进实验室,通过做实验去确认内心的热爱。若觉得做实验很有趣,并且醉心于漫长的琐碎的实验,那么请坚定地选择化学吧。若觉得做实验很麻烦很无趣,那么,请慎选化学。

有意识去培养化学的直觉思维

能否去牛津大学,面试最为关键。无论是牛津大学亦或是剑桥大学,凡是世界顶尖名校都会设置并非常重视面试环节,以此筛选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学生,即学生在所选择的学科领域有着继续学习的潜力。面试官会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来观察学生是否具备直觉思维。

对于想要申请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培养出化学的直觉思维呢?倪时佳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也给出了答案。

她说:“当在Pre年级决定选择化学专业后,我在AS选课时选修了难度挺大的生物——生物难在需要记忆很多专业的词汇,词汇是生物的基础,如果连专业词汇都记不住,那么学好生物岂不是天方夜谭。在A2时又学了高数。也许大家会认为申请牛津大学化学专业不一定要学习生物和高数,毕竟它的入学要求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生物和高数的成绩。但是,现在回头来看我当初选修生物和高数的选择是很正确的。首先,在牛津面试中,会涉及很多高数的知识点;其次,化学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生物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和问题的解决后,化学直觉在某一时刻便具备了。当拥有了这种直觉后,无论是面试中还是做题或实验中,知识便能融会贯通去解决那些未知领域的问题。”

她还说道:“除了要学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之外,多参加学科竞赛也是一个培养直觉思维的好方法。因为,竞赛的知识大多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为了准备竞赛,我们需要拓展大量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等。就拿我自己而言,在Pre和AS参加过很多竞赛,在大多数竞赛中均取得还不错的成绩。记得Pre的时候,我参加过阿伏伽德罗竞赛。这个竞赛所考的主要内容是AS化学的知识点,所以说参加竞赛辅导课等同于学习AS化学,也因此在我AS的时候,化学这门课让我学得十分自信。”

“因此,我再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多参加竞赛的建议,尤其是读四年制的同学,多参加竞赛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自律,也有助于之后的专业选择和大学申请。对于我们领科学子来说,准备竞赛不是一件费时费力的难事,毕竟我们有自己的学科老师给我们进行竞赛辅导班,而且很多竞赛考试的考点就在校内。”

从倪时佳同学的分享中能够看出,她不仅是好学而且会学,能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像抽丝剥茧般一一道来。我们希望如此优秀的她在牛津大学继续提升自己,朝着自己规划的化学之路越走越远。


了解更多
广州校区-王殷潼
广州校区—王殷潼
英国牛津大学

王殷潼,广州ULC剑桥国际高中 2021届毕业生,累计获得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的7封录取通知书。

 

 图片2

图注:给学弟学妹们做升学分享

 

在码这篇毕业生分享之前,我翻了翻以往学长学姐的文章。读完他们丰富多彩的申请故事,我开始思考:似乎所有在申请季中被梦校录取的人,很早便确定了自己的梦校和想学的专业,既能保持优秀成绩,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出类拔萃。而我,好像并没有这种成功者拥有的特质。

在这里过去的高中三年,我试过一度找不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但仍在迷茫中摸爬滚打,在一次次自我怀疑中试图寻找新的方向。

 

从文到理的转变 

来ULC之前,我认定自己骨子里是个文科生:做历史作业时,读一大段史料,远比解理科题更令我兴奋;考过数学的不及格,也拿过历史地理的第一;还曾想过以后读某文科专业……我以为自己会在文科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跳出普高。

经历过普高9门科目的疯狂压榨后,对学过高一课程的我来说,来到ULC学习IGCSE就像是难度降级:内容比较浅,学业零压力。这无疑给了我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于是,我闲来没事便会翻看理科课本(毕竟这么厚且贵的书不看有些浪费)。读了几个章节,我便发现英国课本有些“毛病”:喜欢在用现学知识无法解释的地方戛然而止,或是一笔带过,所以有时我有点迷惑,然后对自己抛出为什么,非得弄个明白才肯罢休。在别人看来我的这种行为不太正常,但我却乐在其中:反正考试也不需要怎么准备,那不如把刷题的时间花在搞明白课本也无法解释的地方。正是这样的自娱自乐,让我领略出些许理科的有趣之处。

11年级时,我加入了数学和物理的学术沙龙。不局限于课堂所学,学长学姐们分享自己专业上的课题,大家一起提问、讨论。自由的氛围激起大家探索的浪花,我也找到了自己好奇的问题,试着自己解决它,最后分享给沙龙里的同学。在一次次阅读、请教、讨论中,我愈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每个公式的推导或是每个概念的解释,都是严谨的(即使能有不同的方法)。当然,有时碰到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我也会十分苦恼,但这也给予我动力:我太菜了,还得继续努力。

坦白说,我也搞不懂我是什么时候转变成理科生的,这或许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伴随着我的迷茫与迷茫时仍不停止的思考。

 

梦起与逐梦 

初识梦校,源于小学班上掀起的哈利波特狂潮。我一口气读完七本书,又看了电影,然后,我被取景地——牛津深深吸引。

四年前,初顾牛津,我怀揣着激动踏进基督教会学院(Christ’s Church College)的餐厅,身处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场景,我颇有种圣地巡礼的感觉。在牛津逛了一圈,我爱上了这个“村”:地方不大,适合懒人生活(不像大都市伦敦,省去了坐地铁的麻烦);不喧闹,适合安静地学习(当然,那个时候我没想过在那儿求学)。

转眼,申请季,牛津大学成为我的梦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其次,帝国理工学院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的目标校,毕竟“英国高级技工学院”就这么一所。当时报帝国理工时,出于一种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心理,除了申请主申的材料科学外,还申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航天航空工程。当时我对牛津和帝国理工抱有很深的执念,以至于我在其他大学的申请上比较随性,比如说,为了申请G5,还报了伦敦大学学院一个我不大感兴趣的专业;在港大第一批递交申请截止的最后一天才决定要申;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填完加拿大的大学Portal。现在想来,我这样的做法极其冒险且不可取,毕竟幸运女神不可能永远眷顾我,以及太局限于所谓的梦校,而忽略了其他在专业方面同样优秀的大学未免过于功利。

在这长达半年的申请过程中,经历了两场加试,六场面试,我算是褪了一层皮(尤其是口语锻炼上)。

从写文书开始,因为疫情原因,我无法进入某大学实验室做一个课题研究(前期准备泡了汤,算是申请季的第一个打击吧),以至于我差点写不出文书,打算放弃牛津。后来通过学姐的指导,我才卡着牛剑申请截止日期挤出一篇还算像话的文书。

等牛津面试的那几周,我每天刷新邮箱N次,心态在“怎么还不把我拒了”和“好想拥有一场免费的牛津私人辅导课”中反复跳转。还好在此期间,学校安排的模拟面试给我些许安慰。在每次1-2小时的模拟中,我暂时放下焦虑,和屏幕里的辅导员快乐解题、快乐聊天,也逐渐开始享受这种牛剑独有的Tutorial System(导师课程)。

牛津放榜前,我时好时坏的心态贯穿整个圣诞假,时而感觉或许能录,时而回忆起面试细节,被自己蠢哭,时而觉得“牛津随缘,帝国理工能录已是魔幻申请季中的万幸”。

放榜那天,发放结果的时间和我的高数考试重合,所以那场一个半小时的考试就像是对我的折磨。交完卷后,我第一个冲出考场,迎面而来的是Ivy老师的那句“录了”,我反应过来之后,是我的喜极而泣,是路过朋友们的一句句“Congratulations(祝贺)”,是UCAS Track大拇指下的“Oxford”,是微信聊天界面的无数个“恭喜”。

拿到梦校录取的这块饼后,我有过诸如“去牛津是不是会被卷疯”、“在帝国理工拿一等学位是不是容易些(不存在的)”、“我该选择牛津吗”的纠结,思虑许久,我还是更想去牛津,毕竟是追逐了多年的梦校。

“以后要做什么方向”、“要读博吗”……许多未知还萦绕在心里,我看不清未来全貌,但我清楚,前方迎接我的是更高的平台,更大的挑战。而我能做的,就是拨开云雾,再次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前进。

现在,我的申请季算是没有任何遗憾地结束了。我很幸运,在今年的魔幻申请季中没被乱杀,在多次觉得凉凉的时候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回顾我在申请过程中的心态,只能说越佛系越幸运,比如说我最随意的时候面试发挥得最好(当然也不排除我面试得越多就越淡定的可能性)。

这里我想对学弟学妹说的是:少些空焦虑和瞎着急,申请季虽然重要,但只是我们人生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最后录取与否,我们都不该用结果定义自己,因为你的热爱与坚持无法被一纸结果定义。申请一年比一年玄学,每年都有不少资质优越的大佬被拒,也有意想不到的人收获意想不到的录取,所以这些结果多多少少掺了点运气成分。尽人事听天命,相信最后所归之处是最适合自己的。

 

写在后面的感谢

这三年走来,我有太多想感谢的,只可惜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详述。

感谢自己,勇敢地去尝试着改变,坚持做自己认为对与值得的事。

感谢家人,把我送到一个更接近梦校的平台,为我实现梦想打下物质基础,尊重我的选择。

感谢Ivy老师,给予我许多文书/选校的建议,在我长达四个半小时的线上面试中陪伴至深夜,帮助沮丧了一次又一次的我平复心态,和我一起等待结果,一起分享喜悦。

感谢Letty老师,陪伴我度过ULC的三年,向在生活与学业上一次次遇到困难的我伸出援手。

感谢高数老师RB,一直愿意倾听我的喜怒哀乐,在我每次难过,焦虑时总能用他的RB哲理让我乐观起来。

感谢我的任课老师们,特别是Ms. Yessenia、Ms. Cindy、Ms. Evelyn、Mr. Jack Su,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也耐心地解答我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帮助,特别是Lindsay和Frank,在我的文书修改中一针见血,细心解答我对大学/专业的疑虑,Bruce一直乐于帮我解答各类学术问题,以及Gary总是在线上沙龙毫无保留地分享数学。

感谢我的朋友们,用同伴压力鞭策我前进,也能用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欢声笑语减轻申请季的焦虑。

最后,谢谢你们看到这里。


了解更多
广州校区-冉乐
广州校区—冉乐
中国香港大学

冉乐,广州ULC剑桥国际高中 2021届毕业生,主申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累计获得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中国香港大学;澳洲悉尼大学的9封录取通知书。


图片1

图注:剑桥卓越学子奖颁奖现场


我的申请季,说遗憾是肯定有的,我主申的专业(会计与金融)注定了我只能走上单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文简称LSE)之路。

然而事与愿违,足足半年的等待,结果收到的是LSE一纸拒信。所以,当我在屏幕上敲下这些字时,与其说是给学弟学妹们分享所谓的“经验”,不如说是我自己再一次放下执念,对结果释怀的过程。

 

有遗憾,但也没有那么遗憾 

刚来ULC时,我想去LSE的想法并没有那么强烈。

我是标准的悲观主义者,所以我拒绝给自己画太大的饼,一直把LSE看成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并给我的家长花式打预防针降低期望值(尽管他们也不是那么在乎)。

进入G12年级,一切有了变化,或许源于自身心态的变化,或许有了外界的影响。比如,我的AS经济学在冬季CAIE统考中取得中国最高分的成绩。(注:A Level学科成绩由AS、A2两年成绩组成。去年,CAIE因疫情取消了夏季统考,考虑到A2难度直线上升,为了拼A Level分数,同时减少12年级的学习负担,我选择参加了冬季统考。)再有,G11年级所付出的精力与时间终究有了回报,我拿到了超出我预期的预估成绩。

我突然感觉到,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老师、家人、同学都对我有了更高的期望,就隐隐约约产生了“Nicole就应该去LSE”的想法,甚至在生日祝福里,我也被“发往LSE”。

我深知文书在大学申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是提前计划各种事情的我,在焦虑的驱使下,从G11年级暑假起就着手文书写作。期间,寻求了许多学长学姐的帮助,每天勇当“氛围组”,前前后后修改删减了数次。终于,改了十几遍的文书受到了升学老师和学科老师的认可,让我心里终于有了些底。

不太谦虚地说,在我递交完申请那刻,我觉得自己有那么些胜券在握,认为自己相对来说有比较有竞争力的成绩,文书上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

从去年10月,一直等待到今年4月。可惜,终究是事与愿违,长达半年的等待,等来的结果是一封拒信。一个特别没有实感的下午,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结束了我的申请季。

虽然不愿承认,今年的LSE申请确实是有些像我们口中所称的玄学录取。文书本身就比较主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在有些老师眼里的佳作在申学官面前就是not strong enough(不够强)。

奇妙的是,收到拒信,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难受。或许是后知后觉,或许是超长申请季磨炼下的心性使然,我终究放下了一些所谓的执念,很快就开始咨询有关第二志愿大学的问题,连升学老师都惊叹我心态恢复之快。

回过头看这段经历,就我个人而言,被LSE拒绝的难受,远没有我自己考砸一场考试带来的感受要深。我认为其原因是,后者的失败,大多要归咎于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复习或遗漏知识点,绝大程度上是属于自己可以去控制结果的事情,而前者的不可抗力则多得多。

无论结果如何,但凡是投入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要不给自己留下“要是那时候怎么样就好了”的类似忏悔,那么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就像我被LSE拒了,但我认为自己已经投入了所有的努力,也得到了超出我预期的标化成绩,也写出了在当时情况下所能写出的最好文书。

所以,说是遗憾,但我也没有那么遗憾。

 

我的大学专业和A Level选修课 

说实话,老师找我写升学分享时,我有些惊讶。我在想,我究竟该以一个怎么样的角度去谈我的升学经历更合适?

我既不是牛剑选手,也没有如愿以偿拿到LSE的录取通知书。结果,我得到的回答是,“从A Level选科到大学专业选择,每一步都走得笃定,每一步都尽自己所能,希望你的经验分享能给后来者以借鉴”。

那么,来说说我的大学专业和A Level选修课吧!

G10年级第二个学期,我就定下了自己未来想学的专业,内心一直没有动摇过。

我坚定地认为,自己讨厌理科,也并不擅长文科。而对于商科所学的知识,我不仅不排斥,还有继续深入了解的兴趣。就这样,学商科似乎成了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

基本确定大方向后,我开始选细分的专业。因为希望本科阶段学习基础且实用的学科,金融(Finance)便成为了我的首选。

期间,其实我考虑过学习纯经济(Economics),但综合自身考虑,鉴于本人自身数学能力属实一般,我便果断放弃了学习纯经济的想法。就这样,经济学与金融(Economics and Finance)慢慢成为我的考虑方向。

后来,因为主申英国,我简略浏览了大学所提供专业,发现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学屈指可数,对后续文书的写作会有极大的障碍(注:在UCAS,申请者以同一篇文书申请不同大学)。

就在这个时候,我无意发现,英国大学基本上都会开设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 and Finance)这门专业,而且它对数学的要求相对不是那么高。再做进一步的了解后,我最终选定了这一专业。

因为定好了目标专业,对我而言,A Level选课也相对好做决定些。

首先,数学和经济是我毫不犹豫就会选择的科目;而秉承着万能公式:数学+经济+一门理科,我选择了物理。

而令我头疼的就是第四门学科,当时,商务学和会计学成为了我的备选项。一开始,我觉得商务学相对来说更容易入门,但跟Ivy老师沟通并询问了一些学长学姐的意见后,我开始觉得,商务学和经济学这两门以写作为考试形式的学科搭配在一起,不是那么地合适。

就这样,会计学成了我的A Level选修课。说实话,因为自己毫无IG基础,我一开始学习会计是有畏惧感的,还担心自己完全跟不上进度。果然,进入G11年级后,会计学成了我花费时间最长的学科。自习时,坐在旁边的同学还笑说我“怎么每次看到你都是在写会计”。

零基础入门会计学并不是十分地轻松,我记得,学到折旧(Depreciation)课题时,隔天来上课的同学就只剩下了3/4。但在我看来,既然选择了也只能跪着走下去。一段时间后,有了量的练习后,我在会计学课程上有了明显的提升,终于慢慢步入了正轨。

虽然,零基础学会计学确实有些难度,但我很庆幸,有一群“A* babies”(懂得都懂)和幽默风趣的Ms. Judy在身边,学习的过程没那么枯燥乏味。

每节课,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必然是“你算的是多少?”到访我们课堂,估计你总会看到一群人在那里疯狂地按计算器,在为算不平的账而头疼,计算器也承受了它不该承受的重担,啊哈哈哈哈。

或许生活中,痛苦快乐守恒定理永远成立。就像我收到LSE拒信的隔天,便是CAIE剑桥卓越学子颁奖礼的日子,背后是宛若坐过山车般的心情。

 

写在后面

申请季也有意外之喜,我没有抱任何期望的香港大学发来了录取,从未预想过的选择却成为了目前收到录取里综合排名不错的学校。或许这就是“人生处处是弯道”,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反而会给你意外之喜。

但事实是,申请季期间,得失心过重,焦虑过多影响到了我正常的学习生活。“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想,如果我能够抱着平常心,少一些得失心去学习、去申请,或许能够更事半功倍。这也许是成长的过程……

写着写着,感觉自己有些过于鸡汤。诚然,每个人都要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我会因为加拿大繁琐复杂的申请系统写不出内容而痛苦挣扎,也会在递交完UCAS焦虑地预想自己连保底校都要收不到录取的惨况,假设了上十种自己没有书读的各种“恐怖故事”。结果发现,都是想太多……

了解更多
北京校区-周燕然
北京校区—周燕然
曼荷莲女子文理学院

北京领科2021届毕业生,录取学校: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凯尼恩学院、曼荷莲女子文理学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最终入读曼荷莲女子文理学院

 

北京领科——满满的思念:

在惜别昔日恩师和同窗、享受完两个月假期、并于距北京10000多公里处开始新生活后,我发现有些事物竟还是如此难以割舍。回忆起开学前的军训、上课时的一幕幕、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得到的触动……在北京领科的四年真的是鲜活充实,收获颇丰。谨借此机会表达对学校的感情,顺带简述一下成长之路。

 

 

有爱的校园——勉励提携共进步:

太爱北京领科的教师们啦!不论文理,老师们都会耐心、细心地解答学科问题并鼓励大家提问。在外留学,能明显感到勇于发问是个很重要的技能:不论问题大或小、多或少,及时解惑都会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课堂上,尤其是文科类的讨论课,我们常交换对于同一个文本的见解。在这样平等的对话中,大家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课堂气氛也很舒服,会感觉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当然,规矩还是有的,如果真的出了原则性问题还是要惩治的,毕竟人品和学习都很重要。

 

我感觉在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轻松,老师们对同学的鼓励和引导也能帮助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大学比高中更加学术些,但二者整体的学习氛围相差无几(美国文理学院体验),所以我很庆幸当时有机会提前适应。

  

 

“天上掉馅饼”——机会多多:

毫不夸张,还记得在校时很多机会都是像馅饼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的:有时我们都还没怎么做功课,升学老师或学科老师们就会主动推荐一些学术竞赛或假期活动,我们按需选择即可。探索着,前进着,慢慢地我们就可能摸清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啦。校外活动资源多,校内活动也不逊色(如果你是学生会的一员一定深有体会)。在校园,想让自己忙起来总是有机会的。

 

 

我的成长:

应该不难看出,我更喜欢在竞争压力相对小、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中生活。从高中第一年的懵懵懂懂到第四年与伙伴们一起参与策划校级活动,背后少不了群体协作、少不了太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了。我现在对未来的方向还比较明确,但也乐于跨出舒适圈去做些新尝试。我认为北京领科是一个很包容、充满尊重、平等、信任和爱的校园。她也可以很有活力、阳光、甚至对四年前的我来说,很是新奇。总之,感恩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大家,也希望母校可以越来越好。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