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第一个月,领科教育上海校区A2年级学生杨陈宇的生命里出现了一种新“物质”——牛津大学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专业的条件录取。欣喜之余,对于要如何探究、运用它,杨陈宇已经有了思路。
让我们一起跟随杨陈宇的领科轨迹,看心中的憧憬如何化作一条通向梦想的路。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独行”

杨陈宇与化学社的社员们
从初中起,我就决心,无论以后选择什么专业,我都要进入最顶尖的院系。相比国内的高校,我更想去接触学科的最前沿,在一个更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培养科研思维。恰好领科来我家所在的城市开宣讲会,我知道了这样一所生源优异、升学成绩斐然的学校的存在。于是,将接受国际化教育当成提前适应海外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和几位有着共同想法的朋友一起踏入了领科上海校区的大门。
我期待着出色的学习伙伴、优秀的师资力量,但挑战也在前方等待我。尽管老师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我适应得不错,并没有被陌生的英语教材难倒,但我和同学们在语言上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了缩小距离,我再三权衡,卸下了一些可能会牵涉过多精力的社团职务,同时利用身边的资源弥补差距:积极地参与EFL、ESL课堂的互动,在课余时间用背词典的方式增加词汇量,抓住一切机会和外教们交流,锻炼自己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终于,我成为了能在面试官前流利表达的自己。
于我而言,高中生活是一个友谊与灵感的世界。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与师长亦师亦友的课后讨论中受益良多。在领科校园里,知识不是灌输得来而是潜移默化;通过自由、合理的时间安排,我有更多精力去主动补充更广泛的知识,让我的灵光一闪成为深入的契机。鼓励交流而非竞争的氛围也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许多灵魂的碰撞。
“刷新认知”

研究中的杨陈宇
还在初中时,父亲的启蒙让我知道了中国科学家曹原与石墨烯。以1.1度旋转两层石墨烯可能产生超导性,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材料科学的魅力: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结构里,潜藏着足以颠覆世界的力量。
进入领科后,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上海大学微科研项目,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真正的材料科学实验室。负责该项目的蔡明沂老师根据我的兴趣,鼓励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双层氮化硼(h-BN)材料的研究课题,期间涉及材料的计算模拟,而且根据计算结果的光性能,我预测其可用于光敏器件。当将制备出的材料用于器件实物,发现该材料处于4.6 eV的照明光能时,能表现出灵敏的光响应(photoresponse),我下意识的推测该成果可用作探测材料。这个过程把我引入了材料科学计算模拟的新天地,刷新了我对材料科学的认知,激发了我对其背后理论的兴趣与探究。

杨陈宇在微科研项目中与研究生伙伴讨论问题
每次实践与深入探索领域知识,都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方向,也因此更努力地汲取所有能获得的资源。我搜集大学教材、在视频网站上学习国内外教授录制的公开课,在日积月累中加深我对材料科学的认识。我相信这是我能在申请中证明学术潜力的原因:强烈的兴趣热情,深刻的学科理解,答题时专业、清晰的思路,最终让我获得了牛津大学的认可。
“扎实基础”

学习中的杨陈宇
在日常学习中,我认为踏实认真很重要。我个人十分重视在课后及时整理笔记,既是有效的复习,也不影响课上的全神贯注。针对CAIE的考试风格,我刷了最近8年的考题,多做题、了解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是有效的巩固方式。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我会把不熟练的题目记录在错题本上,加上细致的批注。
如果一定要分享什么建议,我会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定要杜绝好高骛远,扎实好基础,掌握好课内知识的运用后,再开始学习更高阶段的知识。
面对申请季不用太过紧张。学校的升学团队十分认真专业,会及时地提醒每个节点。只要能够放平心态、端正态度,再加上过去几年的积累,繁忙的申请季一定能在有条不紊中开花结果!
同时,要利用好校内资源,不要害怕交流。无论课内课外的学术辅导或竞赛辅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能给出高效而精准的指导,甚至会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里给到我们个性化的建议。
感恩寄语
感谢班主任范业琼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每次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时,范老师都会热心地给予我帮助。在范老师的陪伴下,班级的氛围也十分和谐。我还记得每次圣诞节班级都会组织Secret Santa的活动,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经历!
感谢蔡明沂老师和陈钊老师对我大学申请的帮助。无论是在修改文书时一针见血的建议,还是在笔面试时的关心与鼓舞,都让我顺利度过了每个关键时刻。是你们的帮助让我更好地展现了自己!
感谢张跃老师在课余时间对我们进行的竞赛以及笔面试的辅导,引导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在学术上更加自信!
感谢所有老师三年来的悉心指导。你们的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与讲解都为我打下坚实的课内基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未来我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