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泓羽:以思索为帆

当被问到收获牛津大学物理专业的预录取有何心情,陆泓羽有些羞涩地回答:“开心,因为我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看起来安静内敛,但他在心里藏着一个宇宙。这位曾经仰止于群星璀璨的少年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星空的航线,凭借不懈的钻研与摸索成为了偶像们的同行者。

让我们跟随陆泓羽,一起回望他过去三年的攀登之旅,听他分享对破解世界奥秘的非凡热情

“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陆泓羽与班级同学们

一直到初中,我都在体制内学校接受教育。无论是不适合我的学习方式,还是过重的课业负担,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闲暇时,我阅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作为一个平凡的学生,我崇拜着这些在宇宙的浪潮中大放异彩的角色们,惊叹于他们的智慧与成就,也折服于他们锲而不舍的强大精神力。这本书第一次在我心中点燃对物理的向往:我想像书中的人们一样,用知识为人类的命运寻觅答案。

在家庭的支持下,我决定在高中“转轨”国际化教育。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喜欢领科校园的氛围:它给予了我足够的自由度来发现、磨合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让我有时间自学感兴趣的课外拓展内容,通过浏览国内外的大学教科书和公开课探索未来的方向。

我的学习并不一帆风顺。入学的第一年——Pre年级时,我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一开始,我认为是考场上紧张的限时答题给我造成了心理负担,阻碍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在日常的做题过程中也模拟考场的模式,为自己限制每道题的作答时间。然而,这种方式并没让我的成绩有所起色。我没有轻易地失去信心,而是尝试更多的方法,调整了备考方式。放弃了限时模式,我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厘清每道题的思路,提升自己整体的学科水平,而不仅仅是应试能力。在下一次考试中,我发现答题更游刃有余了。

让我高兴的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通过尝试与坚持,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把问题彻底搞明白”

陆泓羽的笔记

参加牛津面试时,我在答题中解释了一些大学阶段才会学习的内容。教授告诉我,我的知识量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我来说,物理学习的一大部分是孤独的思考。尽管有老师与伙伴的帮助,理解与消化的过程仍然只能由我自己进行。面对没有思路的难题与晦涩的新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一直想”之外的方法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答案,但我深深地认同梁灿彬教授“把问题彻底搞明白”的决心。我在思考中度过了许多个无眠之夜,但我同样领略过许多灵光乍现的狂喜。就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让我得到了认可。

陆泓羽的草稿纸

在学习MIT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也探索了许多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物理主题,其中之一关于非谐波共振。利用公开课视频中提供的数据推导出公式,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寻找解释,再借助身边的工具进行实验……我使用了一个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的软件测量了不同容器的最低共振频率,最终发现烧瓶的非谐振波长等于烧瓶的体积与开口面积之比和烧瓶的长度之比,与推导公式非常接近。

从基于数据的假设开始研究,再以逻辑推理获得新知识,我着迷于世界的奥秘越来越明晰的过程

“学习没有捷径”

我会通过做计划表的方式规划任务,并且根据实际状态对计划表做调整。在学期中,我限定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时间完全能够自由安排的寒暑假,时间表也更详细,我只规定每个时段要做完的事。即使并不是喜欢做的事,也要在每个时段内全力以赴。

在写作个人陈述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许多的修改建议。一开始,我只是罗列性地放上了自己获得的奖项,讨论自己的学术实践时会将解题过程写进去。是老师们让我意识到,体现自己的思考、在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比结果更重要。这不仅是个人陈述写作的方法,也是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心态。

最后,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克服目前的短板,都没有捷径。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仍然应该多尝试不同的教材与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允许自己犯错。

感恩寄语

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申请季中获得梦校的offer,不留遗憾,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为将来的申请添砖加瓦。

感谢我的学科老师以及班主任老师,你们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上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感谢Shahida老师在我竞赛报名和面试准备中提供的帮助!感谢许慧老师、陈钊老师在我的申请、文书写作中提出的宝贵建议和帮助!感谢李华和张馨月老师在我UCAS提交过程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