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意伴随暖阳降临大地,好消息也为正在领科IB就读的吴思瑞绽放——她收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预录取,将在哥大世界一流的地理与地球科学专业,成为一名更专业的地球守护者。
“Sitara’s achievement is no surprise. It’s the result of years of quiet, purposeful effort.” 在沉静中积蓄力量,于专注处破风而行,吴思瑞的三年领科IB时光如何带她前往世界顶尖名校?让我们一起见证!
Q:你为什么选择了领科IB?

Sitara:我觉得IB课程虽然比较有挑战,但它文理均衡的特点吸引了我。这种“通识教育”能够使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培养我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同时,我认为校内评估(IA)这种评估方式也很有趣。比如,我的物理IA是自己设计实验研究质量如何影响摆锤的阻尼,这比死记硬背课本有意思多了!
三年前选择学校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领科IB,当时还有些忐忑,怕自己的英语不达标。还好最终达到了IB的入学要求。我当时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小班化教学,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个人,大家的课堂参与感很强,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对知识的见解。在体制内就读时,课堂主要围绕着应式技巧进行,重复机械性的刷题也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精力;而IB的学习过程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在领科IB,每个人的想法都会被尊重和鼓励,我非常喜欢这种自由和平等的感觉。IB老师与同学的关系紧密连接,学部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始终陪伴,鼓励着我的成长。
Q:你觉得IB课程最大的魅力和挑战是什么?

Sitara:我认为IB课程最为挑战的是我们时间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在IB2的上半学期,我们需要兼顾大学的申请和各科目IA、EE的写作,这对我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能力要求很高。但同时,我认为对这种多线程任务同时进行的要求也是IB课程最大的魅力,它教会了我长期规划的重要性,让我能够提前适应大学学习的节奏,变得更加高效。
IB课程对于外语写作量和阅读量在我刚刚入学时是一个挑战,而我化解它的方法则是将英语思维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将电脑的系统语言改成英文,在复习时用英语概括课堂中的内容要点。这样的习惯让我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培养英语口语和写作的流畅度。IB对于外语的高要求虽然一开始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它对于我英语的提升是显著的,帮助我顺利进行了之后托福和SAT阅读的学习。

在学校与其它学部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我们IB学生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与大学接轨:我们的课程让我们更好地学会了如何用所学习到的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写作则是一个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些体验都能帮助我熟悉之后大学中的学习研究模式。
Q:这3年中,你参加了哪些活动?领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Sitara:3年中我参加的最为有趣的社团是IB学部传统CAS项目之一的Chinese Tutoring Club*。“老师”与“学生”的身份进行了互换,我需要在给老师们“上课”前了解他们每节课所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准备课件比如PPT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最为印象深刻的则是当听到老师们给我的反馈,使用我教他们的某些中文用于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Pre-IB时,我成功竞聘成为IB学部学生会副主席。从那时起,我开始用行动思考如何在学校社区范围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学生会成员经常一起探讨,无论是学术分享,还是课外活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校内资源做有价值的事情。
*Chinese Tutoring Club由领科第一届IB学生创办,旨在向全校所有外教老师推广中国语言与文化。
Q:你是如何确定目标专业的?

Sitara:我对Geography and Geoscience的兴趣最初起始于初中时的地理课堂。人文地理的内容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地理讲授的规律引人入胜,自然而然地令我着迷。进入领科后,我有了更多探索学科兴趣的机会。在IB1年级,我参加了一次学科技能培训主题的地质夏令营,尽管每天的内容只是在实验室中分析样本,但每一点小小的发现与进步都让我觉得无比兴奋。
对于想要学习相同专业的后辈,我的建议是利用好IB跨学科的优势及知识论(TOK)的不同视角。一开始我对于专业的选择有一些纠结,重心放在了申请建筑设计专业上。但后来,在大家的支持下,我还是决定追随我内心真正的热爱转申地理。最后,我提交的建筑作品集成为了哥大面试的话题之一,我对地理与建筑设计间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面试官很重视面试者思考的过程,以及面试过程中双方思想的碰撞,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
Q:作为英美双申并且都获得了好成绩的学生,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Sitara:通过英美双申的面试和申请经历,我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专业的极大热忱和深度探索。基于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我从书本和实践中自学了许多知识,让我得以在面试中对答如流。
不管在英国还是美国的大学申请中,我认为表现自己的浓厚兴趣以及专业相关的探索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浦东城市规划研究所实习时,我参加了团队实地考察,对上海周边湿地进行了探索。我们采集、分析土壤样本,与当地的居民进行访谈,询问地貌随时间的改变。我还参与了一个关于人类活动对海岸侵蚀影响的项目,在过程中学习了水文建模,提升了地理研究的技能。这些拓展经历中所学习到的应用性技巧也被我体现在了申请材料中。正是这份对学科的热爱与深度探索,让我得到了招生官的青睐,收获了满意的申请结果。
申请过程中,感谢IB老师们不断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将自己的优点和个人特点在字数有限的文书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出来,对我申请的成功结果是必不可少的!
Q:有哪些想法想要分享给大家?

Sitara:IB课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回望这段学习经历,我发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由衷地建议大家在高中阶段挑战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路走来,我还收获了宝贵的友谊,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选择大学所学的专业时,我的建议是将兴趣作为第一标准,因为它会推动你在学术长跑中保持积极性。当你发现某个课题能让你忘记时间流逝,那就是你该专注的方向。同时,在申请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相信与你契合的大学总会发现你的热情和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