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璎:在剑桥工程的天空放飞思考

从小在领略多元文化中长大,拥有在世界顶尖名校就读的家学渊源,是什么样的体验?殷璎给出了她的答案:以思考、钻研与优异的成绩获得通往剑桥大学的门票,将对世界的热爱化作学习与探索的热情,用深厚的学术潜力点亮工程领域的宇宙。

在美国完成初中学业后,领科是回国后的殷璎和家人唯一报考的学校;她的坚定选择如愿为她带来三年充实的时光。领科让殷璎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与成长?让我们一同回顾。


Q:是什么促使你想要去国外学习?你为什么选择了领科?

Lucy:我的爸爸毕业于剑桥大学,他非常注重孩子从小建立起的国际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即“双重文化归属感”。他相信,让孩子在国际环境中学习,既能保留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中文课程、传统节日活动),又能适应西方课堂的互动方式。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在双语学校国际部就读。每年的寒暑假,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去不同国家领略各地别样的风土人情。对我而言,每一次的文化之旅都像是一本打开的新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异国他乡的故事和风情。

随着爸爸工作的变动,我又在美国度过了美好的初中三年时光。回国之后,爸爸妈妈和我对于高中学校的选择做了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领科的全人教育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培养,而非单纯应试,完美契合了我们所希望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领科成为我回国后唯一报考的学校。

Q:在你眼中,领科的课堂氛围是什么样的?老师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Lucy:我觉得领科的课堂氛围非常积极、专注,同学们普遍都很认真、乐于合作,常常互相讨论问题、共同进步。老师们不仅教学严谨、深入浅出,而且非常乐于助人。每学年第一节课,很多老师都会在PPT中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Office Hour时间,鼓励我们在课后主动交流。

放学前,每个学科的办公室几乎都是敞开的,我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有些老师甚至会在办公桌旁特意为学生准备一把椅子、摆上零食,整个学习氛围非常温暖、开放。我很感激这种支持——在我遇到瓶颈的时候,总有人愿意花时间耐心地引导我。

Q:你的领科生活是什么样的?领科有哪些活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Lucy:我在领科的生活既充实又自由,尤其是到了AS和A2阶段,我们有了更多的空课时间用于自习和思考。学校的两个图书馆几乎每天都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同学;我还记得刚入学时看到那一幕非常震撼,也被这份自律和专注深深感染

除了学术氛围浓厚,领科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A2年级的戏剧表演、圣诞达人秀、歌手大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乐趣,也拓宽了我们的社交圈。我觉得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非常珍贵,也让我更加热爱这段校园时光。

Q:你是如何发现自己对于工程的兴趣的?

Lucy:在进入领科之前,我就对理工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物理。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其实是“应用型科学”。

学校在探索阶段给予了我很多支持,比如鼓励我们参与EPQ项目。我的EPQ课题是设计一个爬楼装置。通过物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我第一次感受到工程设计带来的成就感,也坚定了我未来想要投身应用科学与工程的决心。

Q:你在申请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是如何培养这些素养的?

Lucy:我认为自己在申请中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热爱、深入思考的习惯

刚来到领科时,其实我也曾经非常焦虑,尤其是在Pre年级备考IG的时候,情绪常常崩溃。但也正是在那个阶段,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如何在压力中寻找平衡,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对不确定性。

另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习惯是“爱思考”。不论是课堂知识,还是科研项目、竞赛内容,我始终保持一种多多问“为什么”的态度。只有真正理解、内化一个知识点,才能灵活运用,也才能在面试、文书以及学术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Q: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建议吧!

Lucy: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申请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等待的过程,焦虑在所难免。但请记得,这个过程的本质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段成长之旅。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可以,不用和别人比较,拼尽全力、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也希望大家能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相信我,真正喜欢的事情,是可以驱动你跨越很多障碍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