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澍茗:静水深流的牛津化学之旅

世界顶尖大学更偏爱外向的学生?许澍茗用她的经历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否定。她享受一笔一画勾勒水墨的意韵,更爱以静水深流的坚韧沉淀强劲的学科实力。文静的外表下,闪耀的学术潜力与为疾病治疗破局的决心,让她获得了牛津大学化学专业的认可。

“追随着热情,她是一个能获得幸福、取得成就、创造价值的人。”这是老师们眼中的许澍茗。在领科,她如何让热情落地生花,铺就通往牛津化学的旅程?让我们一同回顾。


Q: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走国际路线的?领科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Mandy:最初,我计划直接出国,由于疫情影响没能成行。这时,领科相对自主的学生管理与全面发展的课程吸引了我,让我选择它作为大学前的过渡。

初中时,学习压力比较大,每周都有考试,如果要保持高分需要做许多课外功课。来到领科后,我的学习方式焕然一新:我能够自由地分配时间,专注探索我感兴趣的学科,而非为了高分在每门功课上付出很多精力。作为一个特别讨厌被安排的人,我很喜欢领科的制度。

领科的课堂轻松,作业量不大,老师也不会一直盯着我,不会让人有一种被胁迫着学的感觉。我能在课后看课外拓展书,练自己想做的题目。尽管我的平时成绩不算好,但面对那些重要的考试,这种学得开心的体验让我有发挥好的信心与“后劲”。

Q:在领科,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Mandy:我从小练习国画。高中后,只有周末才能画一次,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对我的耐心是很大的考验。这让我变成了一个很有耐力的人,在学习中也能耐得住寂寞,有毅力去解决遇到的难题,并督促自己完成学习计划。

在学校,我加入了很多学术类社团,包括生物社、化学社、药理社。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学科让我了解身边的人的高度,督促我不懈地学习。

这些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不喜欢玩的学生(我也被老师抓住过玩手机),但我一直不觉得学习和活动、娱乐间的平衡很难做到。因为我一直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要申请牛津化学,知道申请竞争的激烈,目标的存在让我避免了玩物丧志。

Q:申请中,你认为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

Mandy:刚入学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申请牛剑,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状态。剑桥没有单独的化学专业,自然科学专业的申请流程中有我不喜欢的笔试;面试以生物为主,不是我擅长的部分。因此,我决定申请牛津化学。

学习和申请中,毅力总是能支撑我坚持下来,用心对待每一个环节。确定目标后,我很早就开始准备与拓展。文书也改了很多版,一直找老师提意见,并综合所有人的想法进行调整。

高中阶段,我没上过太多补习班,但任何能让自己表现好一点的事我都会去做。遇到难题或者书上读不懂的部分,即使是花一整天时间,我也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不会让自己保持一知半解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很锻炼思维方式,让我习惯了钻研,在面试时即使遇到没见过的难题也不会紧张。

在领科,申请牛津化学的同学并不少,但不会给我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感。大家的实力都很强,也从不吝于交流。比起压力,互相欣赏、互相促进才是我们的主基调。

Q:你是如何发现自己对化学的兴趣的?过程中,你做了哪些专业探索?

Mandy:我对化学的兴趣最初来源于对药学的兴趣。妈妈的朋友是一位医生,经常和我聊起药物和医疗,让我从小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很多药学知识。药学的基础是化学,是我非常喜欢的学科。就这样,我在G2年级将兴趣集中在生化,在AS年级锁定了化学作为学习的方向。

通过领科的平台,我参加了上海大学微科研项目。这是一个制药相关的项目,我和导师以及研究生们一起研究药物母壳的合成。我们要寻找一种成本最低、最简易的用料,产率最大化地生产出母壳,从而降低药物的成本,让更多人负担得起药品。参加这个项目不仅让我体验了实验室的氛围,更让我发现了自己感兴趣也有能力做的事情。

在化学学习中,蔡博给了我很大帮助。她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有关拓展内容的问题,面试前也为我做了很多次做模面。申请中,Leo老师用心负责地辅导我改了很多次文书,帮助我将做过的探索更流畅地传达给招生官。

项目之外,看书也是特别重要的探索过程。很多人觉得化学有很多要记忆的地方,但在读了很多课外书后,我发现反应发生的原理可以用底层逻辑解释,化学不同的知识点之间也有可以推导得出的内在关联。化学不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

Q: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建议吧!

Mandy: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太过焦虑、为了成绩放弃能让生活过得更精彩的部分。但也不要太放松,要对自己保持一定的要求。

此外,希望大家能早点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请保持耐心,给自己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瓶颈,要永远相信自己,坚持你的目标。

不要一知半解,不能好像懂了就放过问题。要做到高效学习,避免通过堆时长“假努力”。请相信,每一小点超越都会让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