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对自己虔诚

在圣诞与新年气息渐浓的Offer季里,领科A2年级1班的班长洪宇与同龄的同学朋友们共同等待在人生下一阶段的入口。这个月,他拿到了有着“南部哈佛”之称的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历史专业的入学资格。

让我们跟随他的声音,听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感悟,走近这宏大时空的一隅中闪闪发光的灵魂。

有良知的学生

当被问到要如何用一个词概括自己迄今为止的学习生涯时,即将步入新篇章的洪宇不假思索地回答:“Conscientious,有良知的!”

他希望自己能对身边的一切做到负责认真。在领科的校园里,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作为班长的他将班级视为一方小小的community,主动关注同学,关心同学的心情与精神状态,从不吝惜自己的鼓励;作为学习者的他不仅用学业上的热情展现对知识的敬畏,还把求知的双眼探向书本内外无尽的课堂,从教室考场,到挥洒汗水的体育场。

这种“良知”天然地向着未来延展。在选择本科阶段学习的方向时,他也努力为未来的自己与学校负责。对于埃默里大学伸出的橄榄枝,洪宇谦虚地归结为自己的“忠诚”得到了回报。班主任针对他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推荐他将美国作为申请的目的地。决不想去一个对自己来说只是听起来很好的学校,洪宇在申请季开始前就做足了功课,参加学术夏令营,在美国南方开朗的氛围里亲身体验埃默里的魅力。他还关注着未来师长们的学术动态,在入学前就熟悉了教授们各自的研究方向。他也关心着埃默里的理念,问自己:我能给校园社群带来什么?这一切都让洪宇在落于纸面的申请工作中游刃有余。不需要苦思冥想地写作文书,不需要刻意填充经历,他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契合着梦校的期待。

洪宇和在埃默里夏校认识的朋友们

在对爱好的追求中,洪宇同样偏好脚踏实地。作为高中生的他参加了云冈石窟的实地调研。这座由北方来客鲜卑民族赞助兴建的石窟忠实地将千年前的风起云涌呈现给千年后的青年,让他在无声的石块上看到欣欣向荣的民族融合,从鲜卑本土特色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古犍坨罗文化乃至波斯文化。这次考察让他更加理解、更加珍视从小生长的这片土地的多样文化和风土人情,也让他感受到华夏自古以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

比起天赋与知识量,洪宇更愿意用“热情”定义即将成为历史学生的自己。他为当代历史研究所能跨越的学科广度而震撼,因研究者们为边缘群体赋予话语权的关怀深深感动,共鸣于历史深处的风云人物与触手可及的生活,也惊叹于历史视角所折射的、远胜于刻板印象的缤纷多彩。尽管距离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还有距离,他毫不怀疑自己无可比拟的学科兴趣,也愿意不畏万难地攀上这座山峰,用“深刻”俯瞰风起云涌的世界。这也是他认为在领科接受的全人教育的可贵之处:与体制内高中教育不同,他有机会离开书本与考纲,将热情与认真挥洒在刷题之外,探索一切让他感兴趣的东西——“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仅仅是更好的学生”。怀抱这份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信他能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永远做一个不欺心、不畏难的学生。

远离愧疚

尽管洪宇从不吝惜花时间在理解与规划上,他并不希望自己成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斤斤计较得失的洞中学究。他坦率地承认了纯文科在就业上的难度以及长辈的担忧,但脱离“cost-benefit”的思考模式,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坚守自己。他说,历史解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又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而学习历史是一个思考“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的过程。

对于文科与理工科间的争论,洪宇应以一份坚定的沉静。理工科追索的是一份绝对的客观性,并以此为工具,为人类种族开辟未来,不可或缺。文科以感性沉思世界的机理、解剖时空,超越于功用之上,试图为现实寻找更多的答案,书写人类命运更全面的图景。而在舆论从不停歇的风暴中,他认为找到一个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至关重要。这样的事能引领自己离开波涛汹涌,而历史——他一生可以为之拼搏的东西——就是他内心的静风区。

洪宇感恩着身边的小世界能赐予他这样一份内在的平静。家庭无条件的支持让他敢于让好奇心的火焰燃烧,家人的远见助他走向更高的平台。而对洪宇来说,同样重要的是第二个家——学校。领科的理念、学术实力与校园氛围让他受益匪浅:领科为学生规划了入校后的时间线,从适应、衔接再到申请、收获,学校会在每个环节密切关注着学生的状态与动向,及时为他们解答困惑、提供灵感,助力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对洪宇来说,领科的老师们总能想出奇妙的方法传授知识与理念。他最难忘的经历是去年的EFL(English as First Language)老师毫无征兆的随堂quiz:限时10分钟但题量非常大,似乎注定无法完成。手忙脚乱中,他回看卷子开头,发现赫然写着“所有题都不用做”——原来老师是在用这样方式提醒学生们,完成任务很重要,但理解要做什么更重要

学业之外,领科对公益活动的重视不仅唤醒了洪宇的人文关怀意识,也为他提供了投身校园内外综合素质锻炼与公益活动的机会洪宇担当过多次校园开放日的志愿者,向来访的学生与家长们答疑解惑、分享领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不算“社牛”的他而言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学会向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在短时间内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同时要讲得引人入胜。从肩负起学校的信任、代表学校的形象开始,领科真正推动他成为一个愿意主动担当领导角色的、有责任感的人。日常的点点滴滴同样令他感动:当他为学习的挫折沮丧时,老师同学们又总能及时为他疏导,助他成熟;对于他被埃默里录取的喜讯,他说同学们比他更高兴。在领科这样一个互相成就的校园里,他说,他没有理由不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内心对历史的热爱、校园里蓬勃的社群,还是象牙塔外更远的远方,洪宇的想法都是:“我不想当一个因为没做该做的事而愧疚的人。”

“世界和平”

对于轰轰烈烈的高中生活与身在其中的所有人,洪宇的建议是“不用太焦虑”。即使不用厚重的历史,而用每个人生命的长度衡量,眼前的得失也是多么的渺小。唯有那个不迷失的真我将要超越人为划分的分界线,伴随人一生。在重视细节、做好能做到的每件事的同时,找到自己、做好自己才最重要。

对洪宇影响很深的是领科的校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洪宇看到的还有玉的刚强。他在千年之前斯多葛派的哲学主张中同样找到了这种精神的诠释:“人应该供奉自己思维中的神而不是任何别人的神,要对自己足够虔诚。”

运动会上的洪宇与同学们

对于如何找到自己,洪宇认为“对话”至关重要。他相信人最本质的问题最终是与自己相处——他选择了“写日记”作为与自己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抓住想法,记录成长的过程,感受生活的实感。在自己之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是老师还是同龄人,他珍视所有人想法的价值,也愿意帮助大家迈出交流的第一步。

洪宇相信这种交流可以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亦即这个被草率地划分为东方与西方的世界本身。“为何要仇恨远方的人类?”他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希望有一天能够世界大同,人类互相理解,而他也将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寻找那共同的语言。“家国天下,无问西东”,他用自己的笔触书写着领科的理念。

在未来,走出领科的校园后,洪宇希望能找到一个真诚、坚定而心怀感恩的自己,多找多看,发现爱与理解,发现生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