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炜乐:在领科,看到未来更好的模样

几乎每个发生在领科校园里的活动都能看到吕炜乐的身影,无论是作为主创、策划,还是普通志愿者。作为长住生,她运用自己更多的在校时间,让她的阳光乐观在身边人的生活中,留下缤纷绚烂的色彩。

从G1到AS,吕炜乐连续三年获得了领科学术与行为荣誉,是许多人心中当之无愧的典范。“很高兴在回首之时,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也看到了未来更好的模样!”让我们随着吕炜乐的回忆,领略她与领科的共同成长!


Q:作为一名热心校园服务的学生,你的领科生活是什么样的?

Stephanie:在我眼中,领科生活是在一个个参与活动、志愿服务的机会中发现精彩、与领科共同成长的过程。从G1参与SAU社团联合会起步,我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策划者:作为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在组织大大小小的活动中锻炼协作、沟通的能力;负责过新生周助教总协调,帮助我们的学弟学妹适应校园环境……

同时,我也是思考者社的创始社长之一。体验了学校组织的思维课程后,我感觉没学够:这些思维工具要如何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接轨?于是,我和史璐宁同学一起创办了这个社团。在活动中,从识别新闻报道中的谬误,到舆论操纵的典型案例,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科老师也会应邀加入,帮助我们将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结合。

运动同样是我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初中起,我就养成了每天跑步的习惯,现在跑步也是我学习之余的解压方式。边跑边思考平时无暇顾及的事,或和同学聊天,是一种享受。领科对运动的重视,让跑步继续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我每年都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的800米项目;学校的15公里跑更是给了我将公益与运动结合的机会,意义匪浅。

Q:领科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学习与活动的关系?

Stephanie:领科的课堂是一个鼓励质疑和探索的地方。 体制内往往希望学生遵循模板、按标准答案答题,而在这里,即使提出看似“奇怪”的问题,老师也不会否定,反而会引导深入讨论。我参加EPQ项目和John Locke经济竞赛时,博士学历的导师提供了远超课本的专业指导。同时,我们有很多空课,让我有机会遵循好奇心学习。在这些时间,我常通过大学公开课(如北大中国经济、耶鲁博弈论、MIT课程)和图书馆里的大学教材拓展知识,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世界更好地结合。

在这里,每一种课堂都为我带来了宝贵的知识与回忆,无论我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比如在戏剧课的毕业大戏《悲惨世界》中,我落选了想演的主角,作为群演登上舞台。与预期相反,我发现当群演也有不一样的收获。作为群演,我饰演了狱警、乞丐、革命青年……主演只需要专注自己的角色,但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群演需要体会每个角色的不同立场、不同心情,让我对经典有了更深刻、更多角度的认识

学习与活动的平衡是我选择转轨的初心之一。初中时,我在体制内就读,觉得那里的学习过于单调,纯粹以成绩为导向,而我喜欢做的事情很多。我不希望考试成为展现自己的唯一方式,更不希望自己的青春回忆里只有堆积如山的试卷。于是,我和妈妈一起调研了许多学校,领科对全面发展的重视尤其吸引了我们。最终,领科成为了我唯一报考的国际学校。

来到领科后,我之前在体制内时很难展现的优势也终于落地开花。我不认为参与活动是对学习时间的浪费,反而把它们看作为生活中的调剂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它们也帮助我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和高效。

Q:爱好广泛的你为什么选择经济作为未来学习的方向?

Stephanie:很多人会把学习经济和一些光鲜亮丽的工作、追求财富自由联系起来。在来领科之前,我也没有接触过经济;但上了课之后,我发现经济和想象中并不一样。

经济绝不只是与数据打交道,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行为学、数学,甚至生物学。我本身很喜欢跨学科学习,经济给了我一个文理兼修的机会。比如,通过进化博弈论,我了解到自然界的演化如何为商业决策找到灵感。 

更重要的是,经济是一门关心人类的学科。在EPQ项目中,我研究了双十一促销体系对商家福利的影响。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人,采访了电商平台的商家与消费者。我发现,促销中低廉的价格本质是平台对商家的剥削,也不能提升消费体验。这个经历让我第一次开始思考经济研究能为世界带来什么,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对福利经济学的兴趣。

如何在微观层面调动更高的资源分配效率?如何通过参与宏观政策,提升社会的幸福感?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坚定了未来成为经济学家的想法:我不希望自己以后变成在投行里敲键盘的人。我想和更多的人交流,不局限于小我,而是通过这样一门充满关怀的学科,让大家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改善。

Q:在申请和学习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Stephanie:我觉得,我在电子产品的自我管理上有很大的进步。由于初中在体制内的学习不怎么用得到电子产品,回家后手机也会被管理,进入高中后不免有点放松。但很快,相比学习和运动,我感觉电子产品没那么有意思。而且,沉迷手机看似是在被手机左右,其实是我在用手机逃避做更难的事情。在经历了一个不怎么轻松的“戒断”过程后,我发现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比原来充实得多。

关于申请,我的经历让我更加认同:申请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尽管被梦校拒绝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我也从中了解到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自己未来的提升空间。进入AS年级后,课程难度提升了,兼顾学习和活动也变得更加困难。当时的我还是挺焦虑的,希望自己能回应老师同学的期待和关注,也会因为peer pressure纠结生活的重心。申请让我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也成为了帮助我放下执念、做出改变的契机。

虽然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被自己喜欢的学校认可,但申请是实力与运气的结合,offer也不能决定你是不是优秀的人。比起纠结那些不能左右的东西,更应该关注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成为自我超越的开始。

Q:从领科学生到校友,你想对老师同学以及后辈说什么?

Stephanie:首先,我想建议学弟学妹们永远保持阅读的习惯。 书是一种治愈的方式,更是力量的源泉。书可以帮助你完成学习方式的迭代,让阅读的探索代替死记硬背。你可以通过文字进入作者的世界,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无论你想做的是什么,都要勇敢尝试,敢闯敢做。刚产生思考者社的念头时,我有很多顾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担起社团的重任。妈妈鼓励我:“就算失败也不要紧,不尝试怎么知道不行?”最终,我和史璐宁同学一起创办了思考者社,收获了不迈出这一步根本无法想象的精彩。同时,在宝贵的高中时光,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优先级,需要时间管理,更需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在领科,最幸运的部分莫过于拥有老师、同学的陪伴。记得G1的英语周活动,我们班一起装饰《小王子》主题的教室门。每个成员都自觉抽出自己的时间完成任务,凝聚的巧思与心血为我们班拿到全校一等奖的好成绩。我的每一届室友也都非常好,谢谢你们让我的成长之路没有一秒钟感到寂寞!

即将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新旅程,我的心里唯有感恩与憧憬。我想说:能在领科做到初中没做到的事情真的很快乐!用G1时的个人总结收尾,也作为祝福送给大家:很高兴在回首之时,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也看到了未来更好的模样!